• 湖北大学官网
  • |
  • 加入收藏
  • 主动公开
    湖北大学“十四五”改革和发展规划
    来源: 发布时间:2022-04-01

     

    湖北大学“十四五”改革和发展规划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迈进的关键时期,是创建国家“双一流”高校的重要窗口期和战略机遇期。为实现学校高质量发展,加速推进迈入“双一流”高校目标进程,全面推动学校各项改革和事业快速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和《湖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等文件精神,结合学校发展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环境

    (一)回顾与总结

    “十三五”时期,学校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瞄准提质进位目标,坚持科学发展,努力提高核心竞争力,各项事业发展取得明显成效,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近五年保持持续进位态势,“十三五末期连续两年进入百强,是湖北省属高校中唯一进入全国百强的高校。

    持续深化人才培养改革,培养质量稳步提升。全面修订专业培养方案,深化本科人才培养综合改革,实行“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制定出台《湖北大学一流本科教育建设实施方案3.0》等系列文件,构建拔尖创新型、卓越应用型和交叉复合型三型人才的分类培养模式。围绕教育教学改革重点领域,以谋划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励为牵引,构建校级、省级、国家级三级一体的教学成果奖体系。以学科为依托,调整优化专业结构,推进大类招生和培养。实施一流专业建设行动计划,按照“建课程、搭平台、组联盟”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大力推进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与应用。构建“三四五”立体化实践育人体系,制定和实施人才培养各环节质量标准,人才培养综合改革取得显著成效。“十三五”期间,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项、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4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242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6个、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10门。获批国家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和3个教育部产教融合基地。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增至9个,研究生在校规模达到7945人。

    不断推进学科内涵建设,影响力进一步扩大。学校入选湖北省国内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围绕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不断优化学科布局,实施学科专业调整优化计划,不断增强高层次人才供给能力,对接存储器、人工智能、网络空间安全、新能源等产业,组建了4个新工科学院,重组师范学院、公共管理学院和法学院。研究生教育实现规模与质量协调发展局面,完善了以培养质量为核心的制度体系。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15个学科在湖北省属高校中排名第一;材料科学、化学、工程学等3个学科居ESI前1﹪并持续进位;材料科学、化学、纳米科学与纳米技术等3个学科入选U.S.News2021世界最佳学科榜单;人民网2018-2019中国高校学科影响力排名全国第92位。

    平台建设实现历史性突破,科研水平再上台阶。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有力推进科研体制机制改革,简政放权,推动科研服务提质增效。科研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国家级创新平台实现零的突破,学院学科省部级科研平台基本实现全覆盖,平台数量与评估考核成效跃居省属高校首位,定位明晰、特色鲜明、规模适度、布局合理的创新平台体系基本形成。学术交流与合作日益繁荣,服务社会成果更加丰硕,新增湖北大学珠海研究院、湖北大学扬州科技成果转化中心等新型研发机构、驻外合作机构。科研总经费达8亿元,增长37.19%;新增国家级项目390项,增长近50%。人文社会科学领域,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重点项目、教育部重大课题攻关项目18项,增长125%,获教育部人文社科二等奖和三等奖各2项;理学工学领域,获批省部共建生物催化与酶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主持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项(含政府间国际合作项目1项)、课题9项,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34项,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19项。发表各类高水平论文近4000篇,获576项发明授权专利、356项实用新型专利和31项外观设计专利。

    教师规模适度增长,支撑发展能力进一步彰显。围绕学校事业发展总体目标,深入推进人才强校战略,“引育并举、管用结合”,全面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师资结构不断优化,高层次人才数量不断增加,教师综合素养不断提升,建立一支德才兼备、结构合理、学术水平较高、专业能力较强的师资队伍。教师队伍总体规模适度增长,专任教师占比明显提升,达到67.5%,教师博士化比例达62.6%,具有国外访学研修经历教师达31.4%,国家级人才26人次。招收全职博士后134人,获批各类项目110余项、资助金额2000余万元,博士后群体的“蓄水池”功能日益显现。选树师德典型,培育全国模范教师1人、荆楚好老师2人、“楚天园丁奖”2人。

    国际化办学进一步拓展,合作领域进一步深化。学校将国际化建设融入办学全过程,强化国际化办学内涵建设,加强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平台、基地、专业、项目和人才全要素统筹谋划,办学国际化五大工程建设取得丰硕成果。学生国际化能力拓展工程的实施进一步拓宽了在校生出国(境)渠道,多类型、多层次、多途径的海外学习交流和实践体系基本形成;教师国际化水平提升工程促进了资金、项目、引智基地协同发展,提升了教师的国际化视野、学术科研实力、对外交流沟通能力;留学湖大工程推动了各类奖学金项目落地,通过了来华留学教育质量认证,国际学生招生体系进一步完善;孔子学院品牌建设工程推进了在北美、南美、欧洲和非洲的落户,构建了多层次、差异化的不同文明交流互鉴的发展格局;成立了“湖北大学曼城联合学院”,实现国际合作办学空间的突破;项目、引智基地协同发展,有力地提升了学校国际化水平。至“十三五”末期,海外交流、访学学生1196人,来华留学生累计869人,新建孔子学院1所,新增3个国际合作平台、5个国际科技合作项目。

    基础设施建设明显改善,综合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完成电增容、校园道路刷黑、雨污分流等工程项目,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一期工程实验实训大楼投入使用,二期工程双创大楼竣工。智慧校园建设成效显著,图书资料和数字化资源不断扩充,支撑和保障作用进一步增强。

    学校各方面事业发展虽然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依然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距离国内一流大学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体系有待优化,对接国家战略需求,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不足、主动性不够;科技创新能力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不强,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的综合实力依然薄弱,缺乏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重点项目,国家科学技术奖、教育部科学技术奖尚未突破;大师级学术领军人才和中青年杰出人才匮乏;学科之间发展不均衡,整体水平不高,优势特色不够突出;留学教育发展基础薄弱、办学空间严重不足的局面仍未得到根本改善。

    (二)机遇与挑战

    “十四五”时期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期,中国高等教育已经从大众化阶段进入普及化阶段,迈入高质量发展新时期,从核心资源要素竞争上升到战略差异化竞争的趋势日益明显。从规划战略视域下重新审视学校事业发展目标、办学定位和办学特色,科学编制“十四五”改革和发展规划,对于实现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而言,既面临着困难和挑战,又孕育着机遇和希望。

    科技产业变革新要求对学校创新发展提出了新挑战。当前,以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新兴技术为引领的新一轮科技产业变革对高校创新发展提出了新挑战。当前,世界科技发展酝酿着新突破,新兴学科不断涌现,“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大数据、5G等重大战略和新技术催生学科产业协同发展态势更加明显,对学校深度参与创新驱动发展、推进原始创新和协同创新、加快成果转化提出了新任务、新要求。高校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不仅要回应科技产业新变革,更要从更新教育理念、变革教育模式等深层次领域重点发力,牢牢抓住新的发展机遇,为深度融入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为坚实的人才和智力支撑。

    教育强国建设新目标确立了学校高质量发展的新方位。“十四五”时期是为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筑台夯基的关键阶段,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将迎来重大发展机遇。在建的“双一流”学科和高校将会迎来新一轮评估和动态调整期。湖北省在“十四五”期间提出要进一步优化高等教育发展规模、类型、层次、学科和空间布局,规划建设高质量大学城,完善省部共建、省市共建机制,分类推进高等教育“双一流”建设,建设一批高水平应用型大学。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树立了科学的教育发展观、人才成长观、选人用人观,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为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确立了新方位。

    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新需求为学校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新动能。“十四五”时期,湖北省提出要进一步支持省属高校实现一流学科重点突破,这将是学校进入“双一流”的重要机遇。主动扛起为鄂育才重任、科技攻关重任、智库建设重任,当好攻坚克难“排头兵”和改革发展“领头羊”是学校使命所在。立足区域发展、瞄准科技前沿、服务经济主战场,紧密对接湖北省“51020”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大力提升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为科教兴省和人才强省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撑是学校的发展所系。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新目标、新战略和新布局将为学校在新的历史时期实现换道超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国内外疫情防控新态势对办学治校带来了新变革。疫情防控新态势下高等学校的办学治校面临着全新的挑战、全方位的影响和深层次冲击,必须对传统的教育理念、教育制度、人才培养和课堂教学模式、科研创新和管理服务方式进行全域性变革。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重塑公共服务流程,改进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构建安全稳定的环境,做好宏观政策层面、技术支持层面和物资保障综合支撑层面全景式、立体化预案,努力为学校高质量发展构筑安全稳定的屏障。

    二、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全面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矢志不渝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以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为引领,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科技创新驱动为引擎,全面深化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统筹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激活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潜能,持续推进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把学校建设成为区域领跑、国内领先、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的高水平综合性大学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发展目标

    “十四五”时期,紧扣高质量发展这一主题,聚焦一流学科突破,与湖北省经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强化区域领跑的核心地位,切实在支点建设中展现更大更好担当作为,形成与我省高质量发展深度融合和高度契合的高等教育发展格局,激活建设国家一流学科资源要素,拓展国际合作空间和领域,努力实现学校综合实力迈入国内一流高校行列、若干重要核心指标在国际上有重要影响的高水平综合性大学目标。

    到2025年,学科建设实现重点突破,若干主干学科或优势学科群跻身国内一流学科建设行列,为进入国内一流大学筑牢根基。德智体美劳人才培养体系更加完善,本科生和研究生培养质量显著提升,科学研究综合实力和服务社会经济发展能力显著增强,师资队伍结构更加优化,质量和水平显著提高,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更加成熟并充满活力。

    到2030年建校百年之际,办学实力综合提升。核心办学指标进一步攀升,形成多个门类的一流水平学科群,综合竞争力迈入国内一流高校行列,国际影响力进一步增强,初步建成国内一流大学。

    到21世纪中叶,办学实力实现整体跨越,全面建成国内一流大学。以一流学科为引领的多门类学科实现高质量协调发展,外部治理和内部治理良性循环的格局基本形成,区域引领辐射作用更加强劲,综合实力稳居国内一流大学建设方阵,若干重要核心指标在国际上有重要影响。

    (三)发展战略

    立足“十四五”总体发展目标,持续强化战略链管理,从战略长远性上掌控方向,从战略整体性上总揽大局,从战略协同性上做足功夫,切实发挥战略在凝聚发展共识、配置办学资源、提升核心竞争力、驱动学校加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强化“对标、聚力、创一流”首要发展战略核心作用,全面实施“一主引领五大协同”发展战略。

    牢牢牵住学科建设这个牛鼻子,紧紧扣住“双一流”建设关键办学指标,以“一流学科驱动战略”为引领,协同推进“高端人才聚集强校、人才培养卓越创新、科学研究转型提质、国际化合作发展、智慧治理融合共享”五大战略。一流学科引领驱动战略要围绕冲击国家一流学科建设目标,发挥一流学科引领作用,带动学校整体学科建设水平提升;高端人才聚集强校战略要加快引进领军人才,发挥高端人才聚集辐射效应,提升教师队伍整体水平,夯实学校事业发展基础;人才培养卓越创新战略要聚焦人才培养质量,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卓越创新理念,持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科学研究转型提质战略要以服务国家、区域经济社会需求为导向,大力推动优势学科培育和产出重大原始创新成果,努力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大力推动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创新链与产业链的交叉融合,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发挥对产业的支撑作用,持续增强学校综合实力和社会贡献度;国际化合作发展战略要立足开放办学,扩大国际合作与留学教育的广度、深度和高度,持续增强学校的国际影响力;智慧治理融合共享战略要以推进智慧管理、智慧教学、智慧服务深度融合为导向,实现数据治理共建共享,大力提升学校现代化水平。

    (四)发展定位

    办学定位:高水平综合性大学。

    办学层次:适度发展本科生教育,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积极发展留学教育,转型发展继续教育。

    学科结构:巩固文理基础学科,积极布局新工科、新文科,培育优势特色学科,凝聚打造一流学科,振兴师范教育。

    办学规模:在校生总规模36000人。其中,普通全日制本科生23000人,研究生12000人,留学生1000人。

    办学面向:立足湖北,服务地方,辐射全国,面向世界。

    (五)关键指标

    综合实力:进入全国百强。

    人才培养: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达到35个,新增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15-20门,国家级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基地1个,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2项。

    学科建设:ESI前1‰学科1个、前1%学科4-5个,力争学科评估A类学科零的突破,新增博士学位授权点3-5个。

    科学研究:国家级创新团队2-3个,力争国家级科技奖励的突破,省部级科技奖励一等奖4-8项,教育部人文社科奖励3-5项;国家级项目400项以上。其中,国家级重大重点项目15-23项;发表理工科一类论文400-500篇、CSSCI期刊论文900篇以上,新增国家发明专利授权300项左右,新增国家级平台2-3个(教育部人文社科平台1个,科技创新平台1-2个)。

    师资队伍:专任教师增至2000人,招收全职博士后200人,新增国家、部委级人才30-40人次、省市级人才250-300人次。

    三、重点任务

    (一)贯彻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加强党对学校的全面领导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和加强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贯彻落实好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以政治建设为统领,更好把握和运用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经验,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推动学校党的建设与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深度融合,以高质量党建引领推动学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担当走深走实,为学校内涵式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加强思想政治建设。深入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深化“四史教育”。坚持不懈抓好党的创新理论武装,教育引导师生深刻认识“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深化“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突出抓好教师思想政治工作,落实《关于完善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和师德师风建设工作体制机制的指导意见》。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积极防范化解意识形态领域安全风险。

    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坚持抓基层强基础,进一步健全党的组织体系、制度体系和工作机制,全面增强学校基层党组织生机活力。持续提升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抓好院系党支部书记政治能力提升、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队伍质量攻坚、大学生党支部书记骨干培养等专项计划,认真开展党支部标准化建设和党员分类管理。继续推进标杆院系、样板支部建设,进一步擦亮“一院一品”等特色党建品牌,努力形成在全省具有明显影响力、全国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党建工作“湖大范式”。

    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树立选拔德才兼备、忠诚干净担当的选人用人导向,健全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常态化工作机制。切实抓好干部能力建设,坚持新时代好干部标准,加强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专业训练,坚持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全方位提升干部履职尽责能力。深化实施“年轻干部成长工程”,不断优化干部队伍结构,坚持严管和厚爱结合,激励和约束并重,促进干部更好担当作为。

    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完善全面从严治党和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与监督责任体系,推动责任落实落地落细。深化监督检查机制、教育引领机制、纪律建设评价机制。深化作风建设,强化理论武装和制度保障。持续整治“四风”问题,坚决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综合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倒逼党员干部转作风改作风。持续推进“清廉湖大建设”,全面打造“沙湖清风”廉政建设品牌,全方位构建风清气正校园政治生态与立德树人优良育人环境。

    (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新时代高素质创新人才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持续深化教育改革,面向社会经济转型发展,遵循人才培养规律,调整本科专业布局,优化研究生培养结构,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强化实践实训能力,改革教学评价体系,完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大力推进教育体制机制改革,构建全方位、全过程、深融合的协同育人机制,为新时代培养理想信念坚定、家国情怀浓郁、品德情操高洁、专业功底扎实、创新能力卓越、国际视野开阔、有志气有骨气有底气的高素质人才。

    深化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与教学改革。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大力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统筹推进“强基计划”,全面实行“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贯彻落实《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全面推进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持续深化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紧密融合,做强做优楚才学院和通识教育学院。以新工科、新文科和新师范建设为主导,推进未来技术学院、现代产业学院和教师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建设。积极谋划国家级、省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培育和凝练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深入实施“双万计划”,加强专业内涵建设,建成一批国家级一流专业及一流本科课程。深化专业改革,开展国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与师范类专业认证,强化工科和师范生培养。加强人才培养全过程监管,实施人才培养质量全方位评价,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

    推进研究生教育培养体系优化和质量提升。统筹构建新时代研究生高质量发展教育培养体系。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调整和优化学位点布局,分类推进学位授权点建设,稳步发展学术学位研究生教育,贯彻落实《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方案(2020-2025)》,大力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增设一批博士学位点。优化生源和培养质量,完善以提高创新能力为目标的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建立以提升职业能力为导向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构建科学的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体系,建设一批高水平慕课、精品课程与教学研究项目,推进互动式研究型教学,建设一批研究生工作站、实习实践基地。加强学位论文和学位授予管理,健全学术不端行为处置机制。健全并不断完善研究生教育管理制度,强化导师队伍和校院两级管理队伍建设。

    创新协同育人机制,推进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推进产教融合育人,积极开展校企深度合作,健全培养目标协同机制,共同制定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与企业、行业共建实验室、实训基地、创新创业平台,提升学生实践能力与研究创新能力。强化科教协同育人,加强与科研院所协作,提高基础学科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能力。加强校地协同育人,以人才培养和产学研结合为中心,深度开展与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的全方位合作。大力开展体育、艺术活动,加强劳动教育和国家安全教育,广泛开展社会调查、志愿服务等实践活动,增强学生认知与实践能力。完善学生职业发展和就业创业指导服务体系,提升学生就业能力与质量。

    (三)锚定“三定三改”新方位,加速实现学科建设新突破

    坚持学科牵引发展和驱动发展战略,加速实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和国际交流合作联动发展和协同发展。学科建设要锚定“三定三改”的新方位持续发力,激发新动能,全力以赴推进学科建设取得新突破。锚定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引领驱动学校发展的价值取向,改革学科建设管理体制;锚定一流学科突破和总体水平提升的目标导向,改革学科建设资源配置机制;锚定目标绩效和动态调整的评估指向,改革学科建设绩效评价制度。

    推进学科建设体制和机制改革。面向服务国家创新驱动战略、服务湖北“一主引领、两翼驱动、全域协同”的区域发展布局,全力推进学科建设体制机制改革。立足学校基础学科优势、应用学科特色,新型交叉学科条件基础,强化学科发展顶层设计,制定分类分层次的学科建设路径。大力支持传统优势特色学科办出水平,大力引导工科、应用型文科办出特色,大力推进学科融合和培育新兴交叉学科,努力实现一流学科引领发展、特色学科聚力发展、交叉学科驱动发展的格局,建立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类别清晰、结构合理、定位科学的学科体系。

    调整优化学科布局。实施高峰学科建设计划,汇聚优势资源,强化学科精准支持,力争率先实现省属高校一流学科突破。实施高原学科建设计划,积极推进新增博士点建设,支持博士点学科提质进位,拓宽广度,挖掘深度,形成“高原”学科群整体优势。实施基础学科强基计划,加强基础学科建设,发挥基础学科对应用学科、技术学科、交叉学科的支撑作用,实现创新引领。实施特色学科振兴计划,激发特色学科内生动力,巩固特色学科区域引领地位和传统优势。实施新兴交叉学科(群)建设计划,拓展学科发展空间,深化学科交叉融合。面向湖北区域经济发展,布局一批新工科,建设一批新工科学院,新增一批新工科专业。培育具有荆楚特质和湖大特色的人文学科,推动产出一批有影响力的智库成果,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建设,布局一批新文科专业。

    提升学科建设治理能力和水平。建立校、院、学科三级学科建设工作组织和责任制度,健全决策、管理和建设工作机制。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建立学科状态监测制度体系和学科建设绩效评价体系,实现对学科规模、方向和结构的动态调整。加强学科建设资源项目库配置,建立学科资源统筹联动机制,多渠道筹措学科建设经费,为学科建设提供资源保障。实施学科组织模式创新计划,推动学科交叉融合,打造学科特色发展方向,培育新的学科增长点,实现学科抱团发展、协同创新,激发学科群建设新活力。实施学科管理服务水平提升计划,加强学科管理人才队伍建设。积极发挥校学术委员会及学科建设专家委员会作用。

    (四)深入推进人才强校战略,加快打造高水平师资队伍

    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强化“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发展理念,深化人才评价改革,创新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大力提升人才服务水平,持续优化人才结构和规模,深入推进高端人才聚集强校战略,坚持引育并重,加大对人才资源投入力度,积极构建有利于高端人才引育与团队建设的机制,抓实师德师风建设,打造高水平师资队伍,构建完善教师发展体系,为推动学校事业发展提供强大的支撑。

    深化人才评价体制机制改革。全面贯彻《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思想政治教育和师德师风建设放在人才评价首位。建立常态化师德师风考核机制,强化师德评价考核结果的运用,完善师德师风监督机制。构建适应新时代要求的人才评价体系,科学制定教师职业发展评价标准,综合运用分类评价、综合评价、代表性成果评价等方式,着力突出教学业绩导向和实际贡献导向。

    加强高端人才引进培养。围绕一流学科创建、科研平台搭建和重大项目构建,改革高端人才引育工作机制,提高引才的适配度和发展目标的吻合度,围绕学科引进人才,围绕人才搭建平台,围绕平台凝练方向,围绕方向产出成果。优化人才成长环境,形成以政策和制度为保障的高端人才和高水平人才团队快速聚集的效应。依托国家、省人才计划和项目,加大高层次人才、团队、国内外知名高校优秀青年骨干人才的引进和支持力度,激活高端人才引领学校事业发展的源动力。

    统筹推进师资队伍建设工程。实施“师德示范引领计划”“高端人才引育计划”“新进教师优选计划”“师资博士后孵化计划”“沙湖学者计划”等,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教师发展支持体系,努力造就一支德才兼备、规模适当、结构优化、素质优良的高水平专业化创新型师资队伍。

    (五)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提升科研能力水平

    贯彻党中央关于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和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战略部署,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聚焦湖北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强化学科特色优势,补短板,强弱项,创新机制体制,改革评价体系,激发科研人员创新潜能和活力,加大人才队伍和团队培育力度,大力提升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能力,着力打造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的“湖大品牌”,以科技创新驱动学校高质量发展。

    扎实推进科研评价体系改革。坚决破除“五唯”顽疾,注重多元评价,构建成果导向和社会贡献导向的评价方向。注重科研成果质量、贡献和影响力,建立并逐步完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分类评价体系。建立以团队、重大项目、重大成果为导向的科研资源配置绩效考核机制,出台科研激励政策。打造高效的科研管理团队,完善科研管理信息化建设和科技管理队伍专业化建设,提升科技服务效率和效益。弘扬科学家精神,大国工匠精神,持之以恒加强作风和师德师风、学风建设,强化学术诚信建设,营造风清气正的科研环境。

    提高科研原始创新能力和水平。面向国家战略和科技前沿,着眼制约国家和区域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立足学校优势和学科特色,承担一批国家重大科技专项,产出一批高水平科研成果。加强横向科研合作,加大成果转化力度,拓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多渠道转化形式,进一步推动研究成果走出校园、走向社会、服务社会。大力开展跨学科、面向未来的科学研究,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建立交叉学科研究团队,培育新的科研生长点,增强原始创新能力。加大重大项目的培育力度,产出一批优秀学术成果。

    深度推进校企协同和产研融合发展。聚焦湖北省“51020”现代产业体系和武汉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建设,围绕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重大战略需求,结合新能源、人工智能、微电子和网络空间安全等新学科建设和发展,开展区域经济急需的应用研究和技术研发。发挥学校多学科、多功能的综合优势,联合组建产业与技术联盟,产出重大成果。持续实施“双十行动”计划,加强产业技术研究院和技术转移中心建设,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

    强化科研创新基地与平台建设。聚焦科研平台研究方向,优化科研平台资源配置,实现项目、基地和人才的对接,形成优势、特色和合力,夯实学校科研平台内涵发展的基础,找准功能定位。加强省部共建生物催化与酶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药物高通量筛选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能源捕获和环境传感绿色技术学科创新引智基地、湖北应用数学中心等国家级、省部级平台建设,力争新增省发改委工程研究中心、湖北省重点实验室。启动文科实验室建设,培育高水平科研平台,力争实现国家级人文社科平台的突破。围绕国家和地方发展战略,加强新型智库建设,开展长期性、跟踪性、储备性政策研究,产出高水平成果,提升智库服务能力与水平。强化顶层设计,合理布局,推动学科交叉融合,打造品牌,促进重点研究基地的智库化转型。

    聚焦产出质量激发科技创新团队潜能。依托现有科研团队基础,培育建设4-5支创新能力强、人员相对稳定、结构合理、勇于开拓的优秀科研团队,在管理办法、科研条件、人员配备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积累高水平科研成果,为提高学校科研竞争力和学科建设水平奠定基础。

    (六)加速推动国际化办学进程,创建开放合作交流新格局

    深化国际交流与合作,提高交流合作层次,丰富交流合作内容,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助力学校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扩大双向留学规模,提升校际交流、合作办学、合作科研、孔子学院工作质量。到“十四五”末期,国际交流的深度和广度进一步拓展,高水平人才培养和科研项目取得重大进展,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水平和层次进一步提升,留学教育规模迅速扩大,层次明显提高,开放交流合作的新格局基本形成,国际化程度明显提升,国际影响力显著增强。

    深化以战略目标为导向的交流与合作机制改革。探索建立以学校为主导、学院为主体、项目为依托的国际交流合作新机制。加快推进与境外高水平大学合作力度,协调人才培养模式与出国留学、联合培养的制度融合,加快国际化专业与课程建设,加大引进国外高水平人才力度。建设国际科研合作平台与引智基地,充分发挥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带动作用,支持具备条件的学院积极参与合作办学。

    建构以国际化能力提升为目标的教育体系。实施专项人才国际交流计划,丰富教师队伍特别是青年教师队伍的海外经历,逐步提升管理人员的国际化水平。依托国家和湖北省外国专家局的各类引智项目和计划,大力引进海外高层次优秀人才和团队。引入海外优质课程、教材等教学资源,探索开设增强学生跨文化理解力和国际交往能力的专门课程,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加强“一带一路”建设,拓展与国际知名大学多种形式的合作办学,开展学分互认、学位互授联授。扩大交流生比例,开展联合培养项目,用足国家留学基金委公派研究生项目资源,探索多途径资助模式,扩大汉语教师志愿者派遣规模,拓展海外知名高校游学空间,构建多类型、多层次、多途径的海外学习交流和实践体系。整合教学资源,完善预科和短期访学教育制度,建设具有湖大特质的开放式、国际化教育教学体系。

    协同推进留学规模扩容和结构层次优化。调整对外交流地域和国别结构,加大对国际学生重要来源国招生宣传力度,扩宽交换生项目和自费国际学生渠道。加大中国政府奖学金、孔子学院奖学金、湖北省政府奖学金和湖北大学奖学金招生力度,探索多途径的资助模式,提升国际学历生比例。建立学历教育的学位课程体系,加强国际化专业和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建设。提升全英文授课专业课程的质量和水平,提升在校国际学生学历教育层次。加大硕士、博士层次国际学生培养力度。

    加强国际科技合作平台和教育机构建设。围绕优势学科、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加强与一流大学和科研机构合作,共建国际科技合作平台。鼓励和支持教师参与双边、多边和区域性的国际科技合作,承担国际框架和国际组织的科研项目。加强与国外著名高校和大型企业的科技合作,产出一批具有重要国际影响力的科研成果。支持各学科举办有影响、高水平的国际会议。积极发挥巴西研究中心、拉美研究中心、西非研究中心等机构优势,扎实推进区域国别研究基地建设。加强对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的管理,加快教学方法改革创新,加强教学案例库和网络课程建设,提升孔子学院办学质量,促进与本土文化深度融合。积极开展与东南亚、俄乌白及非洲等国高校的交流合作,探索建设湖北大学海外校园。大力推进曼城联合学院建设步伐,打造国际化办学品牌,培养适应未来新兴产业和新经济需要的新工科复合型国际化人才。

    (七)凝聚文化育人的强大合力,全面提升校园文化软实力

    牢固树立以正确的导向引领人、高雅的文化熏陶人、优美的环境培育人、感人的事迹激励人的文化育人理念,凝聚文化育人的强大精神引力和推进合力,构建具有湖大特色、荆楚特质的精神文化、学术文化、制度文化、环境文化、行为文化整体推进、协同发展的校园文化发展格局,力争入选“全国文明校园”。

    实施新时代文明创建工程。深入开展湖大精神研讨系列活动,引导师生遵循“日思日睿、笃志笃行”的校训,践行“自强不息、克难奋进”的习坎精神。着力挖掘学校历史文化资源,利用好馆藏陈列资源,丰富校史资料宝库,将校史、校训、校歌纳入新生入学和教师入职的教育内容。积极征集学校办学历史文物,挖掘研究整理学校非物质文化遗产。围绕学校办学定位、办学理念、办学特色等加强宣传,讲好湖大故事。加强师德宣传与实践,健全师德考评制度。

    构建良性学术生态环境。充分发挥学术委员会在学科建设、学术评价、学术发展和学风建设等事项上的重要作用,营造尊重学术、敬畏学术的良好学术生态。加强与国内外著名大学、科研机构的学术交流合作,广泛开展学术论坛、学科竞赛、科技文化节等学术文化活动。打造名刊名栏,提高《湖北大学学报》等学术刊物办刊质量,扩大湖大学术文化影响力。加强学术管理制度建设,强化制度执行力,培养浓郁的学术文化氛围。

    打造优美校园文化环境。优化校园环境建设整体规划,完善校园功能分区布局,做好校园道路、楼宇、花木、雕塑、牌坊、碑刻等文化景观硬件改建和软件提质,继续实施校园老建筑改造工程。做好“文化上墙”工作,提升校园文化品位。组建新媒体联盟,推进融媒体建设,建强文化阵地。实施湖北大学文化形象提升工程,进一步做好湖北大学文化标识推广使用工作。成立湖北大学文创服务中心,设计开发文创周边产品。编制《湖北大学文化手册》。

    塑造一批行为文化品牌。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着力打造有湖大特色的校园文化品牌。重点支持校史文化、师道文化、龙狮文化建设,不断提高校园文化活动的层次和品位。开展“师德标兵”“魅力教师”等评选表彰活动。坚持项目化建设,深化“一院一品”“一社一品”等文化品牌打造,培育一批具有社会影响、育人实效与师生认同的社会实践活动、志愿服务活动等校园文化品牌。加强对学生社团的指导与服务,评选表彰优秀社团,办好“百团大战”等特色社团展示活动。加强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建设。积极申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等文化建设项目。

    营造风清气正网络文化。健全网络管理体制,加强网络阵地建设,强化网上舆论引导。建设大数据平台,实现教务、学工、后勤、财务、人事等核心网络资源的共融、共通、共享。实施“网络媒介素养提升计划”,加强网络道德教育。进一步加强网络信息员、网评员队伍建设,培育一批正面引导的校园红色网络时代新人。

    (八)切实抢抓政策机遇期,增强可持续发展续航动力

    牢牢把握长江新区、大学城建设和独立学院转设等发展重要政策窗口期所带来的新机遇,用足用活省部共建高校、教育强国推进工程政策,破解长期困扰并制约学校事业快速发展的办学空间瓶颈问题、基础设施承载问题、基本办学条件支撑问题。加强顶层设计和谋划,凝心聚力,众志成城,为实现高质量发展建构强有力的支撑保障体系。

    多维并举拓展办学空间。立足融入长江新区规划布局,高点站位、对标一流,强化阳逻校区功能定位;加强顶层设计,高水准编制阳逻校区建设规划,大力推动与新洲区政府深度沟通对接,加快阳逻校区建设步伐。强化目标导向,加快推进湖北大学知行学院转设工作。高起点谋划谌家矶校区,科学布局学校发展空间。深入推进多校区管理模式改革,实现多校区联动、协同、高效的办学格局。

    统筹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办学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完成教育强国推进工程“产教融合大楼”建设、创新创业实验实训大楼建设。统筹主校区办学资源,完善功能布局,为学校实现“双一流”率先突破、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创新发展提供条件保障。完成各校区学生公寓、国际学生公寓、博士后公寓、标准化学生食堂、教学楼、阳逻校区运动场等教学生活配套设施建设实施校园环境靓化工程,建设绿色、环保、生态、智能、和谐的美丽湖大。

    大力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全面落实国家新基建战略部署,以教育新基建壮大新动能、创造新供给、服务新需求,促进线上线下教育融合发展,推动教育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实施好智慧校园升级工程、新基建“强网”工程、公共信息服务基础平台提升三大工程。统筹推进数据资源深度服务应用,综合提升师生智能化服务体验,持续构建安全、快捷、高效的智慧服务体系。积极发展“互联网+教育”,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深化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打造一批智慧教室。加强智慧校园统一运营平台、智慧校园中台体系、智慧服务中心等三大基础平台建设,将水、电、网等基础设施纳入学校物联网平台,实现全校数据资源一体化管理。积极推动数字图书馆建设,运用新兴信息技术提升信息化、智能化水平,服务教学科研与决策治理能力现代化。

    (九)强化服务保障能力建设,提升内部治理能力和水平

    坚持以问题为导向深化改革,增强改革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加强对影响学校高质量发展问题的研究,从根本上破除体制性障碍、畅通机制性梗阻、扫清制度性壁垒。进一步改善民生福祉,强化服务保障能力建设。不断提升学校内部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水平,为激活内生动力创造更加有利于高质量发展的治理环境。

    推进校院两级治理关系的变革。从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目标出发,以发展规划为前提,以责权划分为重点,以资源配置为关键,以学校对院系的考核评估为抓手,推进实现从“校办院”向“院办校”的转变。加快推进“院办校”改革实施方案落地,重点做实“大学一体、学院主体、统分结合、两级治理”战略设计,建立职责明确、权利统一、多动力驱动发展的机制和制度。构建和完善新模式下符合学院发展实际的领导决策机制、学术治理机制、民主管理机制、激励约束机制,做好权力承接,全要素激发学院办学活力。

    打造精简高效的管理服务体系。按照精简高效的原则科学合理设置机关职能部门、划定事权归属,从严把控内设机构数量和岗位职数,稳步推进职能部门的调整优化,建设一支精干高效和充满活力的管理服务队伍。加强作风建设,推动管理服务由独立封闭向综合协同转变。加强管理队伍建设,开展以岗位职业能力和业务专业能力为重点的培训,提升管理队伍整体水平。深化干部制度改革,推动形成能者上、优者奖、庸者下、劣者汰的选人用人导向。探索建立职员制,拓宽各类管理人员的晋升通道。

    深入推进资源配置运行机制改革。建立经费多元筹措运行机制,提升资源吸取能力,创新各类资金平台的工作模式,大力扩充办学经费来源渠道,保障办学经费持续增长。建立以“目标、绩效、考核”为导向的资源配置机制,提升存量资源的整合能力。建立目标考核和运行监控机制,跟踪动态计划资金,激活休眠项目经费,引导资源向“双一流”学科、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和科研创新等重点院系、重点学科、重点专业以及重点领域和特色方向汇聚,助力学校发展战略。加强财务监督、内部审计和信息公开,确保资源配置和管理更加规范、透明和高效,确保学校资金、国有资产安全和保值增值。

    完善治理体系提升治理能力。加快完善现代大学治理结构,进一步释放办学活力,激发办学动力。完善学术委员会分层治理结构,充分发挥校学术委员会的决策、审议、评定、咨询职能,充分发挥专门委员会和学院学术委员会在学科建设、学术评价、学术发展和学风建设等事项上的作用,推动各级学术组织不断加强自身建设,积极探索教授治学的有效途径。加快形成以《湖北大学章程》为统领的完善规范的制度体系,推动形成以学校章程为基准,学术委员会、教代会、工代会和学团组织共同参与的工作格局,努力实现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始终坚持党管保密的根本原则,发挥保密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

    不断做深做实民生保障工程。强化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深化大健康理念,加强校医院建设,不断提高医疗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构筑保障支撑体系,继续加强幼儿园、附小和附中的发展建设,打造优质基础教育。建立健全离退休待遇正常调整机制,不断完善离退休养老和医疗保障体系。持续深化住房制度改革,进一步完善公房出售、周转房管理、住房货币补贴等实施方案,逐步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构建稳健财政支撑体系,确保教职工收入逐年稳步增长,切实增强教职工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四、组织实施

    (一)健全规划体系

    加强规划体系总体建设,理顺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和学院规划之间的关系,构建学校总规、部门专项规划、学院发展规划的三级规划体系,形成总分明晰、相互嵌套、衔接支撑的有机整体。坚持校党委常委会对学校发展的宏观指导和战略统筹,强化顶层设计,保证规划体系之间目标有机衔接、任务相互支撑,编制促进学校事业发展各领域、各板块全覆盖的规划执行路线图。

    (二)强化规划执行

    强化规划执行力建设,加强规划战略层和执行层对接,各级党组织要统筹安排,协同推进,通过各种形式加强规划宣传和解读,努力形成全校师生员工全覆盖的规划学习组织体系,增强全校师生员工对学校“十四五”发展思路、战略目标、建设任务的高度认同感,提高对规划的执行意识,把全校师生员工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学校总体规划的决策部署上来,形成主体到位、任务明确、措施有力、责任到人的工作局面。

    (三)建立评估机制

    建立规划执行的动态跟踪和评估反馈机制,锚定五年规划,制定三年行动计划,落实年度重点建设任务,强化规划全链条的协同实施工作机制,加强对规划实施效果定期反馈,对阶段性目标落实情况定期分析评估,强化过程监测,及时纠偏,将评价结果纳入年度考核和资源配置体系一体化考评,建立执行问责和反馈监督并重的约束机制,提高规划执行能力,保障规划高效实施。

     


    附录1:

    《“十四五”时期学校关键办学指标汇总》

    一级

    指标

    二级指标

    三级指标

    基础

    目标

    高段

    目标

    备注

    人才培养

    培养过程

    国家级教学成果奖

    1

    2

    新增

    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

    15

    20

    新增

    合作交流

    中外合作办学项目

    4

    5

    总量

    办学条件

    办学规模

    研究生

    12000

    /

    总量

    全日制在校本科生

    23000

    24000

    总量

    留学生

    1000

    /

    总量

    学科建设

    学科评估A-学科

    1

    1

    总量

    学科评估B类学科

    7

    10

    总量

    ESI前1%学科

    4

    5

    总量

    ESI前1‰学科

    1

    1

    总量

    学位点

    建设

    一级学科博士点

    3

    5

    新增

    一级学科硕士点

    3

    5

    新增

    专业建设

    本科专业数

    6

    10

    新增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35

    /

    总量

    师资队伍

    专任教师

    专任教师数

    2000

    /

    总量

    高层次

    人才

    国家、部委级(人次)

    30

    40

    新增

    省市级(人次)

    250

    300

    新增

    科学研究

    科研项目

    国家级创新团队

    2

    3

    新增

    主持国家重点研发项目

    5

    10

    新增

    国家自科基金项目

    300

    350

    新增

    主持国家自科基金重大重点项目

    5

    8

    新增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110

    150

    新增

    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重点项目

    10

    15

    新增

    主持国家马工程项目

    1

    2

    新增

    科研论文

    理工科一类论文

    400

    500

    新增

    理工科原创性论文

    3

    5

    新增

    CSSCI期刊论文

    900

    1200

    新增

    SSCI/A&HCI期刊论文

    40

    60

    新增

     

    科研奖励

     

    以第一单位获国家级科技奖励

    2

    2

    新增

    以第一单位获省部级科技奖励等奖

    4

    8

    新增

    以第一单位获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教育部 人文社科)

    3

    5

    新增

    省部级人文社会科学一等奖

    2

    5

    新增

    成果转化

    发明专利授权数

    260

    300

    新增

    高价值专利

    30

    50

    新增

    科技成果实施转化与产业化项数

    80

    100

    新增

    科研平台

    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

    1

    2

    新增

    教育部人文社科平台

    1

    2

    新增

     


    附录2:

    《新时代党建与思政教育引领专项行动计划》

    建设项目

    核心指标

    党建工作示范点建设计划

    力争入选全国高校党建“双创”工作品牌项目2-3项。

    “一院一品”党建品牌计划

    “五个基本”固本强基行动

    党校师资库和精品课程库建设计划

    年轻干部成长工程(读书班)

    干部履职能力提升工程

    “卓越主体”综合素质提升计划

    1.力争打造全国性学生工作经典品牌1-2项;

    2.推出全国学生典型5人;

    3.“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等国家级奖励10项。

    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工程

    “树百人”工程

    时代新人培育工程

    研究生援藏支教工程

    学生组织组织力提升工程

    网络育人质量提升工程

    大学生发展兜底精准帮扶计划

    就业一把手工程

    青马工程

    实践育人

    活力团建

     

    附录3:

    《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专项行动计划》

    建设项目

    核心指标

    立德树人专项计划

    1.力争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2项;

    2.建设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4门、国家级课程思政团队4个;

    3.新增15-20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

    4.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总数达到35个。

    5.获批国家级教研项目4个。

    本科教学质量工程专项计划

    国家教学成果奖培育计划

    学生创新实践能力提升计划

    智慧教育行动计划

    博士点培育计划

    1.新增博士学位授权点3-5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实现突破;

    2.国家级实习实践基地2个;

    3.国家级教学案例库入库10项;

    4.国家级研究生学术科技创新及学科竞赛奖20项以上;

    5.国家级研究生思政示范课2门以上。

    研究生培养卓越创新计划

    附录4:

    《学科建设水平提升专项行动计划》

    建设项目

    核心指标

    高峰学科建设计划

    1.力争实现国家级一流学科、学科评估A类学科的双突破;

    2.ESI整体排名接近全国百强,前1‰学科数实现突破;

    3.U.S.News世界最佳学科达到3-4个;

    4.ARWU(软科)世界一流学科达到6-7个。

    高原学科建设计划

    新兴交叉学科(群)建设计划

    学科建设治理能力提升计划

    附录5:

    《一流师资队伍打造专项行动计划》

    建设项目

    核心指标

    高端人才引育计划

    1. 力争新增国家、部委级人才30-40人次;

    2.专任教师2000人;

    3.新增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2个左右,招收全职博士后200人左右;

    4.遴选100名左右教学、科研能力突出的优秀教师予以支持。

    新进教师优选计划

    师资博士后孵化计划

    沙湖学者计划

     

    附录6:

    《科研服务能力提质专项行动计划》

    建设项目

    核心指标

    科研珠峰计划

    1.实现国家级自然科学研究项目300项以上,实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重点项目突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计划突破;

    2.力争获国家级科技奖励2项,省部级科技奖励一等奖4-8项;

    3.理工科一类论文达400篇;

    4.参与3-4个湖北实验室建设、科技成果实现转化与产业化80项以上。

    高水平科研平台建设计划

    科研成果转化促进计划

    国际科技交流合作提升计划

    科研管理体制改革计划

    国家级重大重点项目培育计划

    学术精品成果培育计划

    国家级科技奖励培育计划

    文科创新团队培育计划

    1.实现国家级人文社科科研项目110项以上,其中重大重点项目10项左右;

    2.发表CSSCI期刊论文900篇以上;

    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平台建设取得突破;

    4.咨政建言获省部级以上领导肯定性批示或被省部级单位采纳21篇(次)以上;

    5.人文社科优秀成果获省部级奖励30项左右。

    文科高端科研平台培育计划

    学术期刊建设计划

    青年教师科研能力提升计划

    附录7:

    《国际交流与合作专项行动计划》

    建设项目

    核心指标

    学生出国(境)奖助学金项目

    1.力争来华留学生规模1000人,赴(国)境外交流学习在校学生规模800人;

    2.选送210名左右教师赴海外访学、进修和合作科研;

    3.选派5-6批专业技术及管理人才赴国外进修学习;

    4.聘请外籍专家150余人,举办国际高水平学术会议20次以上;

    5.获批各类引智项目20余项;

    6.力争新增1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探索建设海外学院。

    国际化本科专业建设计划

    专项人才国际交流计划

    中外合作办学项目

    高端境外专家来校讲学项目

    国际学历生奖学金项目

     

    附录8:

    《优秀文化传承与创新专项行动计划》

    建设项目

    核心指标

    文化形象提升再造工程

    力争获得“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项目、文明校园等2-3项国字号文化建设项目或奖励。

    “一院一品”特色文化品牌打造工程

    “校史文化”“师道文化”“龙狮文化”

    推广工程

    优秀文化传播选修课建设工程

    文明校园创建工程

    附录9:

    《综合支撑保障体系建设专项行动计划》

    建设项目

    核心指标

    产教融合中心大楼

    1.完成总建筑面积56000平方米的产教融合中心大楼建设;

    2.完成总建筑面积42940平方米的创新创业实验实训大楼建设;

    3.改善校园交通系统,铺设人行绿道;完善校园灯光系统,明亮校园;改造校园绿地和广场,形成独具特色的校园景观;

    4.完成总建筑面积67567平方米的校本部学生公寓、总建筑面积21000平方米的阳逻学生公寓建设;

    5.完成总建筑面积16200平方米的教学楼建设;

    6.校园网出口带宽达到5G,校园5G无线全覆盖,数据治理业务系统21个,线下自助服务数量50个,物联网应用场景5个,IPV6应用率达到50%。

    创新创业实验实训大楼

    校园改造和景观提升

    校本部和阳逻校区学生公寓

    校园总体规划编制

    校本部教学楼

    电增容

    “智慧校园”基础建设

     




    版权所有©湖北大学 2016 -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友谊大道368号   邮政编码:430062